過去兩年,各地政局、戰爭、疫病等問題,令人類的生活,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不得不面對強烈的衝擊,很多人叫這做「新常態」,套用亞里士多德的話,詩比歷史更逼近真實,那麼劇作者又會如何透過劇本書寫逼近她們/他們眼前的「真實」?

根據主辦單位給我的資料,劇本類共收到十三份劇本,數量上雖不算是最多的一屆,但交來的劇本至少比過去更重視劇場性,影視思維的影響幾近絕跡,這已是一個整體上的一大躍進。

在題材上接近一半的劇本都以澳門本地的生活環境、文化記憶、社區生活、歷史事件為素材,加以發揮。有些「本土元素」只是為故事掛上一塊似乎「貼近」澳門的佈景,有些則直進當中的隱藏的矛盾,例如不同階層、社群之間、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衝突,令人驚喜。冠軍作品《石城》作為澳門新興社區的喻意明顯,「石」指的是哪裡呼之欲出,高密度的居住環境、多元社群的故事交疊,既疏離又相互牽連,其實也是整個澳門的縮影。編劇有意書寫澳門底層、孤獨的人物群象,但沒有刻意製造悲情,一幅充滿戲劇性的「石城屋簷下」景觀,整體構思野心不小。當然,要將現有的人物、情節寫得更深入,主題帶出更宏觀的視野,也許還需要更多雕琢的時間,甚至考慮適度擴展現有篇幅。

季軍作品《美的路程》也是另一個具本土氣息的故事,但鏡頭一轉到了澳門的老社區,一家久沒經營的「士多」裡,網紅時代的少年與留戀昔日時光的士多老闆相遇相知,人物性格鮮明,能帶出不同世代的價值觀。從鬼魂回溯往事,令在世的人重新思考生命意義,是文學、戲劇創作的常見手段,但該劇勝在語言有節奏感,有小幽默,也能帶出一點緊張氣氛,正式搬演的話,劇場效果相信不俗。

《離家很遠》是三個得獎作品中,唯一沒涉及具體的地方、社區背景,集中描寫一個家庭的內部矛盾,場景單一,人物背景構思完整,衝突的展開高度集中,在有限的篇幅裡,能做到以「吵架戲」去吸引人看下去,人物心理狀態層層推進,全靠語言運用的能力。

即使最好的題材,最「接地氣」的議題,也必須有合適的藝術手段,不管是敘事或非線性敘事的結構,是抒情還是思辯的語言,在資訊爆炸,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發表意見的時代,寫什麼和如何寫同樣重要。這次評審除了本人外,還有傅月美、李宇樑兩位老師,在最後的評選討論中,雖然各有自己支持的作品和論點,但其中一點意見是一致的,就是「戲劇行動」的問題。交來的劇本總是依靠大量台詞交代情節,戲劇行動卻十分不足。地點、時間、行動高度統一、集中的「三一律」法則,或者已不能完全滿足不同的題材與寫作風格,可是戲劇語言並不為「交代故事發展」或「表達主題」而存在,它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如何刻劃人物的個性與內心世界,也呈現了不同人物的差異,讓人物的內心衝突和內在行動,引領讀者/觀眾比「明白」更高一層的審美價值,也就是一個劇本的語言風格所在。

而這個也正正是這次劇本類只能評出一、二、三名,無法選出優異獎的原因之一。至於得獎的幾部作品,並非絕對沒有上述缺憾,只是在其他表現上有其過人之處。

第十三屆澳門文學獎劇本評委代表 莫兆忠